老年人正在社區食堂挑選菜品。
9月7日11點30分,家住銀川市興慶區湖濱路立新巷小區的吳桂芝來到興慶區解放西路市民驛站社區食堂就餐。她告訴記者,3年前食堂剛開不久,她就到這里辦卡就餐。價格實惠、安全營養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早中晚都在這兒吃,每月400元左右。兒女工作忙住得遠,我年紀也大了,這個食堂為我們老年人提供了方便,減輕了負擔。”
創新模式激發社會運營方積極性
為方便老年人就餐,興慶區市民驛站社區食堂采取“社區免費提供場所、就業創業人員自主經營、低償服務居民”的模式,引入轄區熱心公益事業、且有餐飲資質和創業意愿的第三方社會力量參與。
解放西路市民驛站社區食堂運營3年來,共吸引周邊1000多名老年人前來就餐,人均每月用餐花費400元左右。用餐成本控制在每人每天十幾元,離不開興慶區民政部門、社區黨組織、第三方運營方的努力。社區整合閑置樓宇資源提供免費場所,民政部門在食堂硬件設施等方面給予支持,第三方社會力量負責運營。免租金、水電等費用,是社區食堂飯菜價格低于市場價的主要原因。雖然不收取任何費用,但是社區的管理很嚴格。“實惠的價格、周到的服務、誠信經營是我們對第三方運營方的要求。”解放西街街道工作人員馬芷依說道。
這一模式也激發了社會運營方的積極性。“做這行大部分是中小企業,起步資金有限,這些舉措幫我們降低了創業門檻。我們將節省下來的成本用于雇好的廚師、豐富老年餐品種。盈利后,再用這部分利潤提升食堂服務水平,實現自我‘造血’。”解放西路市民驛站社區食堂負責人劉立冬說道。據了解,經過3年多運營,目前食堂已實現盈虧平衡。
多方協同托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針對老年人特別是失能、獨居、空巢、殘疾等特殊老人居家養老用餐難題和當前社區老飯桌運營模式單一、服務能力薄弱、分布不均等問題,興慶區大力實施城市老年人飯桌運營體制改革,依托市民驛站打造‘社區食堂’,通過盤活閑置樓宇資源、推行社區自營、引入第三方社會餐飲機構,通過市場化運作提升社區食堂自我‘造血’能力,可為老年人提供長久可靠、便捷安全實惠的餐飲服務。”興慶區民政局局長張佩葉說道。
據介紹,興慶區積極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入戶走訪和傾聽民情民意過程中了解到,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與老年人有關的衣食住行等問題成為居民關注的重點。特別是身邊無子女或因病不能自理的老人,吃飯成了很多老人期待解決的“急難愁盼”。“這部分老人占到了興慶區11萬老人的20%。興慶區財政優先民生事項先后投入200多萬元,在興慶區11個街道建設市民服務驛站。目前,50%以上的市民驛站都同步建設了社區食堂,部分社區食堂日均服務人次達到7000余人。下一步我們還會持續擴大服務面,通過多方協同穩穩托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張佩葉說道。(記者 魏羅妮 楊韶華 文/圖)